未來劇場的嚴峻挑戰:虛擬實境與戲劇藝術

錢大同[1] /天藝劇團(台灣)團長

眾所皆知的中美貿易戰,牽引出未來全球大國爭取科技的領先核心 — 資訊處理分析的「運算速度」,這不僅與國家安全有關,在商業藝術的範疇內,也同樣有高度的運用價值。在好萊塢的電影世界 — 「關鍵報告」裏,透過電影情中的動畫,對於未來世界有一些大膽的預言。

筆者浸淫劇場逾三十載,然在校主攻「產品設計」,多年的開發與設計經歷,接觸了人機介面 (UI-User Interface) 與情境演繹 (Scenario Development) 後,也參悟了些許科技進步的脈絡;人類對於未來的期待與恐懼是兼行的,這如同父母一則希望子女勇於冒險,卻也擔心他們受到傷害,科技與劇場也有如此微妙的關係。

2016年12月,巴黎科學與工業博物館與HTC VIVE 合作,於巨歐德劇場(La Geode)[2]內推出全新的「虛擬實境中心」,設計結合不同種類的虛擬實境體驗區域,提供了三種沉浸感由淺而深的體驗,以及探索虛擬實境 (Virtual Reality)[3] 帶來的可能性。

自從 1950 年左右開始,「資訊的處理」、「資訊的傳遞」和「資訊的存貯」都因為「電腦(Computer)」的發明而有了劃時代的進展。於此之後表演藝術及其相關教育也受到新的衝擊,有了新的原動力,發展出新的路徑,也引起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思考。虛擬實境(參圖三)是目前當紅的字眼,學界也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最常見的定義是:「由電腦模擬真實或假想的環境,而這虛擬下的環境是互動式的。」換言之,可以作「即時」的操控,而非事先錄製完成。此外,其他的定義還包括了「如入實境」﹝Immersion﹞── 也就是說,虛擬實境可以虛為實,讓人分不清楚何者為虛、何者為實,因而以為虛擬實境為真實環境。

將虛擬實境技術運用於真實劇場可以 1995 年堪薩斯大學的戲劇演出“Adding Machine”為例,其重點在將虛擬實境運用於劇場演出,企圖融合現場表演藝術與電腦即時產生的影像,呈現於觀眾面前。

虛擬實境呈現的景象是流動的、不定型的,隨著角色的內心變化,佈景可以時刻在轉變,因而呈現了表現主義的重要性。傳統演出大大的受限於傳統佈景,而虛擬實境的技術卻解決了傳統佈景的問題。虛擬實境是有史以來,所有佈景中唯一跟得上劇作家的思考的佈景,虛擬實境讓導演能隨時掌握劇場環境,即時﹝Real-time﹞[4]地對不斷變動的演出做出回應。 

在「虛擬實境劇場介面」上,場景設計師是運用虛擬實境技術來提升戲劇效果,而非將戲劇運用於虛擬實境中。就虛擬實境與真實劇場之間,是以戲劇的「特質」為主。虛擬實境運用在劇場中,使快速場景轉換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早期,對劇場工作者除了吃力不討好,就是耗費大筆經費,然而現在拜虛擬實境之賜,不須半秒鐘時間,上一景隨即換到下一景。富創意的導演們可以運用此新科技,描繪劇中人的內心世界,以及劇中人如何看這個世界,來呈現表現主義劇場的作品。

虛擬實境使得劇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更引領劇場界走向二十一世紀。正如美國劇場先驅羅勃‧瓊斯﹝Robert Edmond Jones﹞的願景──將科技與人文結合,將人類內在與外在融合──展現於《新劇場》﹝New Theatre﹞中所述:「對我們來說,具有深刻意義的,不是人類的外在生活,也不是人類的內在生活,而是這兩者之間的互動,而這互動就是《新劇場》的主題。」

知名的“Sleep No More”[5]雖然成為沉浸式劇場[6]的指標,然而仍是實際的演員表演呈現,所有演員的演出都經由導演的設定,當中的差別在於觀眾看戲的場景選擇;虛擬實境的未來絕不止於場景的變換,演員與劇情的隨機性、觀眾主動決定劇情發展的多變性、劇情經由觀眾即時演繹的再造性,這些都將為未來的「戲劇虛實融合」帶來可能性!

了解藝術創作的真諦,分別可以從觀賞者欣賞、從藝術家觀摩、從批評家批評藝術品三個角度進行。從長遠的角度看,表演藝術的創意工作者,可以透過高速的資料訊號傳輸,在網路上傳遞中量的影音訊息,為透過特定的虛擬個人劇場,建置不必局限於劇場的關係環境。但對於戲劇的真實體驗情境,劇場不會甘於僅居於場域的功能(如果劇場能表達自己想法的話);經由這樣的摸索過程,雖然路途崎嶇難行,人類還是跌跌撞撞地抵達了一個新的技術領域,同時也發現這些新技術開發都有⼀個共通的現象:那就是電腦工程技術⼈員經常經由設計過程累積經驗,或藉由其他知識、資訊、技術來解決傳播科技產品設計必需考慮的「互動」問題。

為了突破這個技術發展障礙,電腦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學習瞭解人類互動的天性。要真正的了解「互動」,最好的辦法是去請教那些可以把人際互動模式處理得最好的人,也就是戲劇藝術家。從這個體驗中,人類從而了解:新技術的應用,不該再受限於由電腦工程技術人員獨掌,應該把這些技術交由⼀批富有創造力的藝文⼯作者,像是詩(文)作家和劇場的藝術家。因為他們才能真正瞭解「人」的意義和內涵,瞭解「人際互動」的道理,瞭解人生的悲歡離合。

論及戲劇藝術,人類已有數千年的研究和思想傳承,幾千年以來,在⼈類社會各種不同互動模式的實際經驗中反覆實驗;因此,劇作家絕對是最了解人際互動的人?在可見的未來,多感共俱的 「超複合實境」[7] 可以被期待,而這項機制首先會被導入於電影院,接著就是視覺藝術教育機構及劇場;開發者與使用者的磨合勢必辛苦,可以想見的是,消費者的荷包會失血,然而可喜的是創作者的夢想將會更偉大地被實踐!  


[1] 天藝劇團團長 / 資深劇場工作者 / 約拿單文創團隊・最大的小地方 執行長 / 設計師 / 大學教師 / 廣播電台製作主持人。

[2] 巨歐德劇場是世界著名具有沉浸感且震撼度十足的劇院式體驗場所,每年都吸引約4百萬名觀眾前往體驗。這個具有象徵性的球形建築建造於星象館之後,是一個多用途的場所,其中包括一個IMAX圓頂,具有1,000平方公尺的巨型螢幕,用來探索星球的歷史與奧祕。

[3] 虛擬實境(英語:virtual reality,縮寫VR),簡稱虛擬技術,也稱虛擬環境,是利用電腦類比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於視覺等感官的類比,讓使用者感覺彷彿身歷其境,可以即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使用者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複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影像傳回產生臨場感。該技術整合了電腦圖形、電腦仿真、人工智慧、感應、顯示及網路並列處理等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是一種由電腦技術輔助生成的高技術類比系統。

[4] 即時運算(Real-time computing)是電腦科學中對受到「即時約束」的電腦硬體和電腦軟體系統的研究,即時約束像是從事件發生到系統回應之間的最長時間限制。即時程式必須保證在嚴格的時間限制內響應。[1]通常即時回應時間會是以毫秒為單位,也有時是以微秒為單位。相比之下,非即時系統是一種無法保證在任何條件下,回應時間均符合實時約束限制的系統。有可能大多數的情形下,非即時系統都可以符合即時約束限制,甚至更快,只是無法保證在任何條件都可以符合約束限制

[5] 此劇改編自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經典名著《馬克白(Macbeth)》,從2011年開始在紐約演出,好評如潮、一票難求,現在已是百老匯外,另一受歡迎的經典劇!Sleep No More 打造沉浸式戲劇體驗,演出時間長達3小時,您可以隨興穿梭在劇場內任一角落,緊跟著不同演員,從各面向及場景觀看整個故事發展,藉以拼湊劇情的全貌,每一段劇情將重複演出3次,最後會在大廳演出1次總結局。

[6] 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re)觀眾與演員超親密、零距離、絕無觀眾席的展演形式;觀眾走進如同電影的魔幻場景,在事件的風暴圈裡,和演員成為故事角色!另外,不同的觀眾組合,還可能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故事線!

[7]筆者預想俱備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溫感、痛感、麻感、疲累...複合深沉戲劇體驗的複合實境;好萊塢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已有未來預想的初步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