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廣播劇—小學中文科應用戲劇的實踐

鍾世傑老師
世界龍岡學校劉德容紀念小學的中文科主任
會訊第90期 (2022年6月)

 

戲劇教育有很多可能性,也可透過不同策略,應用於不同學科,以達成不同的學習目標。世界龍岡學校劉德容紀念小學的中文科主任鍾世傑老師,便在中文科中引入〈友情廣播劇〉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活動簡介

活動設於小五級,為篇章學習的延伸,以課文《一張便條》為內容,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把課文改編成關於友情的廣播劇,並予以演出。

活動的學習目標有三:知識方面,學生能認識廣播劇的寫作格式和特色;技能方面,學生能參與改編創作及錄製廣播劇;態度方面,學生能反思友誼的可貴。

活動除了讓學生認識廣播劇的寫作格式和特色外,也希望學生在實踐創作和錄製廣播劇的過程中,體 味到編劇、聲演的樂趣,以及友情的可貴。

 

課程編排

是次活動安排小五全級參與,分五節中文課進行,每節四十分鐘。首節主要教授學生廣播劇知識,第 二、三節將指導學生創作並修訂廣播劇,第四節錄製廣播劇,而第五節則是成果分享。

首節:廣播劇知識

教師以全班模式上課,先用兩分鐘播放網上影片《廣播劇簡述》,接著用十分鐘向學生提問並講解廣 播劇特點,如表現方式、內容要素及角色類型等。其後按學生興趣,用十五分鐘播放小冊子清單內預 設的廣播劇選段,如《孫悟空》、《包公案智判金玉鐲》和《天龍八部》等,並向學生提問劇中資訊, 如主角名字、性格和經歷事件,以及聽劇的感受。另外,教師會提問學生:「在缺乏畫面的情況下,劇本編寫可怎樣協助讀者辨清劇中角色?」並在回饋時逐步引導學生說出除了角色性格要鮮明,數量 要控制,亦要在對話前後加入對方的名字,以便讀者單憑聲音可辨清說話者的角色是甚麼。然後用十 分鐘邀請學生用口語讀出教師預設的框架,讓全班同學可概覽課文將要增改情節的部分,並要求學生 課後思考情節上留白的部分。最後教師給學生三分鐘,讓他們自行分三至五人一組,未能分組學生將 會由教師安排,例如上網課等。

第二節:初嘗創作廣播劇劇本

教師安排學生先用十五分鐘分組討論劇本,過程中在課室巡視各組,並以提問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看 法。「如果好朋友弄丟了你最心愛的物品,你會有甚麼感受?會做甚麼?說甚麼?」之後教師給學生 二十分鐘創作劇本,過程允許學生用平板電腦作輔助,如搜集資料或使用語音輸入功能,希望盡量減 低詞語不足對學生的影響,又藉此以說帶寫,讓學生自行完成初稿。另外,為發揮學生的創意,增加 對組內作品的歸屬感,活動特意留白活動小冊子第一頁位置,讓學生自行設計屬於自己的封面。教師 用最後五分鐘作回饋,並展示其中一至兩組學生的作品,提示學生留意角色說話的內容是否與自己的 年紀、身份和處境相關,而角色面對這些情況出現反應又是否合乎情理,要求學生課後再思考劇本有 甚麼地方需要改動。

第三節:修訂廣播劇劇本

教師安排學生先用十分鐘交流劇本內容,過程中繼續在課室巡視各組,並瞭解學生的修改方向。然後 教師給學生二十五分鐘創作劇本,過程同樣為學生安排平板電腦作輔助。先完成的組別可在組內圍讀 劇本,甚至可試用平板電腦錄音。最後教師預留五分鐘時間,邀請一組學生嘗試用口語讀出自己創作 的劇本,並請其他學生回家熟讀劇本和對白,學生須特別留意自己的聲量、聲線和語氣是否清晰可聞。

第四節:錄製廣播劇

教師讓學生先用六分鐘分組圍讀劇本兩次,提醒學生錄音時聲量要充足,聲線要穩定,語氣要按情緒 產生變化等。然後安排已練好的學生,逐組經教學助理帶到隔壁課室錄音,每組會有兩次錄音機會。 一組錄完,接續另一組錄製,直至全班錄畢。如未能限時錄音,則安排於小息或網上補錄。教師最後 用二至三分鐘提問學生對錄製廣播劇的感受,並重申聲量、聲線和語氣對表達的重要性。

第五節:成果分享

教師先展示學生設計的廣播劇封面,接住於課上播放學生製作的廣播劇,每段約兩至三分鐘。每段播 放完畢後,教師會用二至三分鐘提問學生劇中的內容和觀感,甚或是同學在聲演上有甚麼值得欣賞和 改善的地方。教師最後預留五分鐘讓學生以填色方式完成自評,並將活動小冊子繳交教師評核。

 

學生反應

絕大部分學生積極投入參與是次廣播劇創作活動,可能原因有三:一是與選材有關,二是新鮮感,三是有照顧學習差異。

選材方面,因為內容為課文的延伸,連繫學生已有知識,而主題與友誼有關,貼近日常生活,易產生共鳴,加上改編位置均為課文留白的部分,故有探索性。

新鮮感方面,因為班上學生都是第一次參與創作和錄製廣播劇,活動形式為學生帶來新鮮感,所以整個過程表現投入,尤其當學生第一次經課室音響聽到自己和同學演出的聲音時都感到格外興奮、雀躍,不時會猜猜聲音屬於哪位同學。

照顧學習差異方面,由於是次最終成品是錄製廣播劇,所以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口語創作,並容許用平板電腦的語音功能作輔助,而且不會圈出學習小冊子的錯字,因而鼓勵學生書寫,尤其是讀障和非華語學生。

 

改進建議

改進建議有五:一是廣播劇選材,二優化評核模式,三是擴展活動規模,四是提高學生成就感,五是承傳活動。

在廣播劇選材方面,示範片段要在短短幾分鐘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主題和演繹都需要特別小心,個人建議先從四大名著引入,如《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因為這些小說背景多為學生認識,易引起共鳴,加上部分出版社將〈諸葛亮巧佈空城計〉、〈孫悟空,變變變!〉納入四年級課程之 內,可連繫過往所學篇章,而事前亦可考慮加入文本,甚至相關圖書作為前置,讓學生更深體驗閱讀 和聆聽篇章的分別。

在評核模式方面,現時評核以自評和教師評為主,如果能加入同儕互評,讓學生在聆聽其他組別作品時作出評鑑,可提升其鑑賞能力,並增加同學之間的互動,有助優化多方參與評估。

在擴展活動規模方面,除了班內互評,可與其他班別交換聲帶,作級內互評,甚至可考慮將聲帶上載至學校網站,或在學校開放日展示,供其他級別、家長或公眾作投票,將活動從級別擴展至全校、家長,甚或公眾層面。

在提高學生成就感方面,活動可在班內、級內投選出數個傑出封面、劇本和聲演等獎項,並將得獎消息和作品連結以電郵、學校網站向全校學生、家長發佈,以表揚學生在活動中的付出,並提高其成就感。

最後在承傳活動方面,教師可於活動後寫下個人反思,並將是次佳作以電子檔案形式保存,如掃瞄封面、劇本和聲帶,方便作範例,日後供其他科任老師教學時參考和使用。

 

學生作品:友情廣播劇(改編自桃默《一張便條》)

1. 旁白                                                            

放學的時候,趙碧嘉竟然沒有跟林淑筠一起走,原來林淑筠弄失了趙碧嘉最喜愛 的原子筆,所以趙碧嘉很不開心。你知否為何趙碧嘉那麼喜愛那原子筆呢?原來 是她公公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可以寫出五種顏色,所以趙碧嘉很珍惜這枝原子 筆,很少借給他人。如果不是林淑筠沒有帶筆盒,趙碧嘉便不會破例把這枝原子 筆俾她。不過,完全想不到,只上了幾節課,林淑筠便弄失了趙碧嘉的原子筆。 趙碧嘉當時嬲得説了一句話⋯⋯
2. 趙碧嘉              你有沒有搞錯,借你幾堂,便弄失了,我枝原子筆是無價之寶,你說甚麼也得還我,否則我們這段友情便一刀兩斷。
3. 旁白 趙碧嘉很嬲怒地回家。她打開書包,拿出課本、筆記、功課。怎知......
4. 趙碧嘉 噫,是甚麼,這筆那麼熟口面,我知啦,今次死了!我竟然誤會了林淑筠呀。
5. 旁白 原來趙碧嘉誤會了好朋友。今次真是大件事了,不知趙碧嘉會如何做呢?
  (過場音樂)
6. 旁白 第二日,趙碧嘉回到課室,就馬上把一張便條放在林淑筠的桌面。
7. 趙碧嘉 對不起!是我怪錯了你!我之前太惱,所以沒有聽你的解釋。
8. 林淑筠 不要緊!我當時也有錯,沒有親手把原子筆還你。
9. 旁白 林淑筠看畢字條,在書包內拿了一張黃色的字條出來,然後走到趙碧嘉面前,遞給她。
10. 趙碧嘉 呢張字是是甚麼?字跡很熟口面。這不是我一年班時寫給你的字條麼。

11. 林淑筠      

本來我給你誤會,真的好惱,但我一回家,見到這字條,便已原諒了妳。因為這字係是我倆那年到戶外燒烤時,你給我的友情卡,是我們友誼的象徵,希望我們可以繼續做一生一世的好朋友。